大学班管理制度(精选3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校固定资产管理,规范我校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以下简称清查盘点),真实反映我校资产状况,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根据《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资产清查盘点,是指校内所有单位,按照规定的政策、工作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真实反映本单位固定资产占有使用状况的工作。
第三条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范围
清查盘点的固定资产,是指设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1500元以上),家具单位价值6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属于盘点的范围。
清查盘点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标本模型、图书资料。
第四条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的基本原则
(一)清查盘点工作由资产与设备管理处(以下简称“资产处”)按照“归口管理、管用结合、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组织实施,学校各单位组织专门的小组负责清查盘点工作,明确一名负责人和资产管理员。
(二)“实物盘点与账务核查”相结合的原则。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要按规定的分类,实地逐一清点、逐一登记,采取“以物对账,以账查物”的基本方式,查清固定资产的来源,去向和管理情况,做到见物就点,是账就清,最终实现不重不漏,账实相符。
(三)“全面清查和突出重点”结合的基本原则。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要对学校现有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并对价值量大、易出管理漏洞、属于关键部位的固定资产进行重点清查,提高清查盘点工作的质量。对学校人员变动包括调出、离职、退休、因病长期休养(两年以上)等离岗人员使用的资产要及时进行盘点清查,若有损坏、丢失,根据情节作出相应处理。
(四)“遵法规、重事实”的基本原则。固定资产清查盘点,要严格遵守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种法规,对盘盈、盘亏、报废损失等各种情况,要逐一查明原因,如实写出书面报告并及时上报固定资产处,并按审批权限逐级审批处置,按规定调整有关账目,做到账账、账物、账卡相符。对清查出的账外资产要及时登记,及时入账,确保清查工作的真实、全面。
第五条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的清查方法
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时间为当年财务扎账后的年底。
清查的方法可分为自查和复查两个阶段。
自查工作由各单位资产管理员导出资产管理系统中的资产数据,资产的管理人和使用人根据资产信息对照实物进行清查盘点自查,清查盘点结果分为“无盈亏(正常)”、“盘亏(有账无物)”、“盘盈(有物无账)”,所有清查记录均需装订成册,并形成资产清查报告交资产处备案。复查工作由资产处对照自查表和实物进行抽查。
第六条清查盘点要求
(一)进一步落实资产存放地点和使用管理人,对更换了管理使用部门及管理使用人的要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及时办理调拔及修改手续,做到账、卡、物一致;
(二)固定资产标签张贴醒目;
(三)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规范,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张贴上墙;
(四)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及维修记录完整;
(五)对已列为固定资产的图书,以图书的标价为依据进行价值量的登记;没有标价的,只清查实物量,不作价值量反映;
(六)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清查,对未按出租出借规定手续审批的资产,要进行清理收回或补办手续;
(七)对捐赠资产的清查,有价的应按账面价值进行登记;对无法确定其价值量的,则按实物量登记,由各使用单位列出清单,由资产处报学校统一确定具体记账方法;
(八)通过清查盘点,闲置积压物资汇总记录,查明购置日期、使用时间和技术状况等,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九)对清查出的各项盘盈(含账外)、盘亏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写出情况说明。
第七条本办法由资产处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大学班管理制度是一项旨在维护班级秩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制度。它涵盖了班级日常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班级活动组织、学业指导与监督、班级纪律处分等多个方面。
内容概述:
1. 班级日常管理:包括班级会议的召开、班级事务的处理、班级资料的整理与保存等,确保班级运作的有序进行。
2. 学生行为规范:设定明确的行为准则,如尊重他人、遵守校规、积极参与课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 班级活动组织:包括课外活动、志愿者服务、团队建设等,旨在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
4. 学业指导与监督:设立学业辅导员,定期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与建议。
5. 班级纪律处分: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此警示和教育学生。
大学班级管理制度是构建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它旨在通过明确的规则和责任划分,促进学生个体与集体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内容概述:
1. 班级组织架构:设立班长、团支部书记等职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班级事务的高效处理。
2. 规章制度:制定班级行为规范,包括出勤、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确保学生行为有据可依。
3. 活动管理:规划和组织各类班级活动,如学术讨论、文体比赛、志愿服务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4. 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渠道,定期举行班会,收集反馈,解决学生问题。
5. 评价体系:设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表现进行综合评估,激励学生进步。
6. 奖惩制度:对优秀表现给予表彰,对违规行为进行适当惩戒,以此来维护班级秩序。